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2020)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2020)
二〇二〇年九月
撰写说明
根据《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25号)文件精神,我校以《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情况表》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情况表》等数据表、《校长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等调查问卷为主要工具展开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分析工作。通过严控各调查问卷和数据采集信息真实性和及时性,结合数据信息管理分析平台进行数据收集、校验、汇总和分析,按照评估内容和指标进行深入剖析,形成本自评报告。
报告由办学基本情况、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指标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和发展方向等三大部分组成。
目 录
第一部分 办学基本情况………………………………………………………………………………………………………………2
一、学院概况……………………………………………………………………………………………………………………2
二、发展目标……………………………………………………………………………………………………………………3
三、办学特色……………………………………………………………………………………………………………………4
第二部分 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指标分析……………………………………………………………………………………4
一、办学基础能力………………………………………………………………………………………………………………4
二、专业人才培养………………………………………………………………………………………………………………7
三、学生发展 …………………………………………………………………………………………………………………11
四、社会服务及社会培训情况 ……………………………………………………………………………………………15
五、职业技能鉴定情况………………………………………………………………………………………………………16
第三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17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7
二、改进及发展方向 …………………………………………………………………………………………………………17
第一部分 办学基本情况
一、学院概况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政复〔2005〕25号),由台湾知名人士热忱投资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我校秉承“诚正、弘毅、奋进、创新”的校训,崇尚“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紧密围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工学结合专班、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引领,联合两岸职教优势打造技术技能型人才。立足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将校企共同育人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基础,充分利用两岸教育和科技优势资源,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协助昆山市政府推进经济改革,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发展的良好局面。
近两年来,学校荣誉不断。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学生资助工作效绩评价优秀单位。2018年,我校被评为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优秀单位。同时,我校主导建设的“纬创企业学院”在苏州市教育局组织的苏州市职业院校优秀企业学院遴选中,被评为“苏州市职业院校优秀企业学院”。2019年,我校顺利通过省示范院校验收,成为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中唯一的省级示范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2个专业顺利通过了国际专业认证。同年,我校被省教育厅、省综治办、省公安厅联合授予“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荣誉称号,成为全省民办高职院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学校2018学年在校生学院占地366676平方米,建筑面积144698.8平方米。全日制专科在校生5996人,专任教师219人,折合后的生师比为17.20。双师素质教师14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84%。学院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37个,在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过程中,建成“机电一体化技术”、“酒店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个重点专业。
二、发展目标
立足苏州,面向江苏,对接上海,辐射华东,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升级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深化产学研合作,校企双主体育人,坚定不移走多元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转变高职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江苏知名的高职院校。
三、办学特色
学校根据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校企共同育人”的理念为先导,融合台湾“建教结合模式”,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开办“工学结合专班”。大力实施“一载体、三课程、三阶段”教学改革,先后与100多家深度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校内学习、企业实习交替进行的教学方式,选派学生在企顶岗实习。学院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工人师傅共同指导在企学生的学习。深入开展“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第二部分 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指标分析
一、办学基础能力
1.办学经费收入
我校是民办高职学院,收入主要由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构成。除此以外,我校还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经费支持,为学校正常教学运行及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经费保障。(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近3年我校办学经费收入情况表(单位:万元)
办学经费收入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
434.55
|
379.85
|
683
|
事业收入
|
9636
|
7734.21
|
8109.06
|
社会捐赠
|
135.2
|
187
|
49.72
|
其他收入
|
611.7
|
805.73
|
1046.96
|
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教学仪器设备是指学校教学、科研过程中单价在人民币1500元(含)以上,使用方向为教学或科研的仪器设备,它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设备保障。近3年来,学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校内实训实践教学创新,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经费投入,购置了大量仪器设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年年超过国家标准。(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近3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及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统计表
年份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万元)
|
4831.72
|
4923.37
|
5047.06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
|
7235.28
|
8391.63
|
8417.38
|
3.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目前,我校总占地面积36667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4698.8平方米,学校根据教、科研的实际需要,依据相关评估标准,适时优化、调整用房面积,确保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实践场所占用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等都能满足学校实际教学需求及学生生活需要。2019年教学科研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76815平方米。
4.信息化教学条件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研服务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信息技术硬件建设,互联网出口带宽600Mbps,主干网最大带宽1000Mbps,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4900GB左右。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教务系统(青果教务系统)、教学资源平台、就业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学工系统、天财学费查询系统、E化办公系统等。通过购买及自建的方式充实图书馆、信息中心门户网内涵,从满足师生读者需求出发,以学院各学科为核心,突出信息的专业性、时效性、实用性,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服务。已实现无线网全覆盖,全校4700多个信息点。
5.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双能递进、分层培养”的模式,形成教师使用和培养的联动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校内教职工327人,专任教师219人。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16人,约占专任教师的52.9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9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44.29%,双师素质教师有14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64.84%。学院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校外兼职教师240人,主要承担专业技能实训指导、顶岗实习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毕业答辩等相关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管理创新为抓手,以“外引内培”为途径,以“分层培养,双能递进”为工作重点,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
2017至2018学年,学院教师参加国培省培24人次,各类业务培训108人次,赴台访学23人次;培养并认定了双师教师65人、骨干教师26人、专业带头人11人,教学名师4人。
另外,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产业教授3人、省青蓝工程2人。
二、专业人才培养
1.专业(群)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专业对接产业,着力打造专业品牌”的专业建设思路,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认真研析苏州及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瞄准江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新型产业、紧缺产业等重点领域,兼顾生源市场与就业市场,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布局,实施专业动态管理”的专业结构调整策略。
两年来,针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学校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压缩与产业需求联系不紧缺的专业数量,精简调整了专业群。目前,全校4个二级学院建有计算机应用、智能电子、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汽车应用技术、建筑工程、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现代企业管理、现代服务业专业等9大专业群,共设37个专业。近两年来,借助江苏省示范院校建设的平台,重点将“机电一体化技术”、“酒店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个专业建成了省级示范专业。借助IEET国际专业认证体系,已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2个专业顺利通过了国际专业认证。两年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还顺利通过了苏州市的“优秀新专业”验收。
表3 专业群及专业分布
系部
名称
|
专业群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重点专业
|
品牌专业
(培育点)
|
建筑
与设计
学院
|
建筑工程专业群
|
540301
|
建筑工程技术
|
IEET认证
|
校级(培育点)
|
540501
|
建筑工程管理
|
|
|
540502
|
工程造价
|
|
|
室内设计专业群
|
650109
|
室内设计技术
|
|
|
650111
|
环境艺术设计
|
|
|
540104
|
建筑室内设计
|
|
|
广告设计专业群
|
650101
|
艺术设计
|
|
|
650103
|
广告设计与制作
|
|
校级(培育点)
|
650104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
|
|
610207
|
动漫设计与制作
|
|
|
工学院
|
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专业群
|
560103
|
数控技术
|
|
|
560113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
|
560301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省级重点IEET认证
|
|
560309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
校级(培育点)
|
560610
|
无人机应用技术
|
|
|
560207
|
新能源装备技术
|
|
|
汽车应用技术专业群
|
560702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省级重点
|
|
630702
|
汽车营销与服务
|
|
|
560707
|
新能源汽车技术
|
|
|
工学院
|
计算机应用专业群
|
610201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
610202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
|
610115
|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
|
|
|
610206
|
软件与信息服务
|
|
|
智能电子专业群
|
560302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
|
610101
|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
|
|
610104
|
智能产品开发
|
|
|
管理
学院
|
现代企业管理专业群
|
630301
|
财务管理
|
|
校级(培育点)
|
630701
|
市场营销
|
|
|
630601
|
工商企业管理
|
|
|
630903
|
物流管理
|
|
|
630801
|
电子商务
|
|
|
630304
|
会计信息管理
|
|
|
现代服务学院
|
现代服务专业群
|
640101
|
旅游管理
|
|
|
640105
|
酒店管理
|
省级重点
|
|
690301
|
老年服务与管理
|
|
校级(培育点)
|
690306
|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
|
|
|
600112
|
高速铁路客运乘务
|
|
|
2.课程体系改革
近两年来,学校借鉴IEET国际专业认证理念,大刀阔斧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机制,围绕学生培养目标,毕业生核心能力,设置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行业通用能力课程、专业特定能力课程,形成了学校—院系—专业三级平台课程。特设了专业实务课程Capstone,Capstone课程是专业的教学成果及改进依据。对专业而言,能作为修正整体课程规划与教学的依据,亦能佐证毕业生核心能力达成度;对教师而言,能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成效,亦能作为反思课程规划的依据(如教学方法、评量方法、课程内容与核心能力的连结性)。
表4 近3年各类别课程门数比例
课程类别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A类课程
|
7%
|
7.6%
|
6.9%
|
B类课程
|
62%
|
67.5%
|
66.5%
|
C类课程
|
31%
|
24.9%
|
26.6%
|
3.校内外实践教学
学院不断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共建有9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覆盖所有专业,满足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需要。同时,建立了167个稳定、高效、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2019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达到242000人时。几年来,依托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政策到位,顶岗实习全面实施,实习成效不断提高,各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全覆盖,保证所有学生参加半年以上顶岗实习。通过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另一方面,学校在利用校外实践资源方面有提升空间。
目前共建有9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覆盖所有专业,其中含机电一体化技术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满足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需要。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有3822个,我校是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生均教学工位数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4.产教融合
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根据昆山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需要,以“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升级,企业帮助院校共同育人”的理念为先导,融合台湾“建教结合模式”,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开办“工学结合专班”。
“工学结合专班”模式创建以来,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招生成绩连续4年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根据《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9)》,“工学结合专班”毕业生专业动手能力强,上手快,深受知名企业青睐,就业率为96.94%,用人单位对“工学结合专班”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为100%,学生就业渠道畅通,就业质量高,企业反响好,受到社会各界普遍赞誉。
5.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效
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教学部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成果硕果累累:
组织教师公开课竞赛。上半年,在各系部初赛的基础上7名教师进入决赛,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组织教师 “超星杯”信息化教学竞赛。参赛作品15个,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组织2019年院级教学成果奖评比。参赛教学成果9个,评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组织2019年院级微课比赛,参赛微课作品19个,评出特等奖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5个。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微课比赛,许仙团队获省二等奖,徐泽欣、田磊、李博3个团队获省三等奖;张文杰团队获市三等奖,田磊团队获市优秀奖。组织9个教学团队参加2019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廖莎、张娟、祁平等3个团队获三等奖。
一年来,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建设能力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课程带头人,尤其培养了一批院级平台课程的骨干,许多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为我院教师树立了榜样。
三、学生发展
1.生源情况
我国高等教育生源总量出现增速趋缓甚至逐步下降的趋势,特别是江苏省。近年来,我校招生生源与招生量保持相对稳定,但随着生源多样化,自主招生的扩大化和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情绪,对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带来一定压力。
表5 近3年学校招生情况
统招招生类型
|
2017
|
2018
|
2019
|
计划招生数
|
2756
|
2797
|
2776
|
实际招生数
|
1916
|
1635
|
2246
|
2.毕业生就(创)业及行业去向
2019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0.79%,就业状况良好,2019届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为96.94%。
就业地区分布。我院2019届毕业生中,有59.17%的毕业生在江苏省就业。省外就业人数较多的省份有浙江省、上海市、安徽省。省内主要在苏州地区就业,占江苏就业人数的57.71%,其次为南通市和扬州市,分别占江苏就业人数的14.86%,6.60%。毕业生在苏就业率为34.13%,在昆就业率为24.92%。
就业行业分布。我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行业为制造业490人、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70人、建筑业225人、批发零售业166人、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就业单位分布。我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以企业为主占比98.24%,其次机关占比0.94%,事业占比0.39%,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实行的“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认真宣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共有8人到地方基层就业,城镇社区占比0.28%,农村建制村占比0.17%。
3、毕业生的薪资待遇分析
我院2019届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为4686元,其中,汽车工程系平均薪酬5240元,机电工程系平均薪酬5175元,商务管理系平均薪酬4718元,信息技术系平均薪酬4694元,建筑与艺术系平均薪酬3536元。
呈现这种良好态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地点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薪资影响很大,大城市或者说发达地区能够给施展个人才能提供较多的空间,提供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二是我院毕业生首选的工作城市分别为昆山、苏州和上海,这几个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较高,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三是我院毕业生经过专班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培训、各类专业比赛等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我院就业创业办公室在推荐此类毕业生时对就业基地等企业有着深度合作,比如薪资待遇、就业岗位等有着较高的要求。
4.职业发展
学院鼓励各系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每年举办多样化技能大赛,紧密结合专业特长,培养了同学们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指导教师精心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参赛学生成绩斐然。
四、社会服务及社会培训情况
1.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助推昆山高质量发展
2019是5G元年,6月27日由创新中心协办的《@5G+AI 新技术 新业态 新职教 深化两岸产教融合 服务昆山产业发展研讨会》隆重召开,省市智能部门领导,苏台两岸经济、教育、科技界专家,30多家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5G时代下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研讨会邀请了两岸现代教育协会理事长吴清基博士、浙江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院校解决方案部部长刘彬高级工程师等著名专家学者,分别带来了题为《工业4.0对未来师资培育政策之挑战》、《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实践》等主旨演讲。现场,SIEMENS智能制造产业学院、FUNA智能制造工业视觉学院、顺丰现代物流产业学院、宏洋电子商务产业学院、桦晟生产教育产业学院5家由登云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产业学院揭牌。同时,登云学院与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洽兴包装工业(中国)有限公司、京东物流华东分公司、敏实集团、江苏腾泰建设集团、上海江桥绿地铂骊酒店6家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和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满足在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支持“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助力昆山打造“科创之城”。
2.推广政府政策,开拓科技项目申报
项目申报市场创新中心调研团队在赴企调研企业需求的同时,大力推广中心科技项目申报服务。创新中心组织人员每周一次集中学习昆山市科技局、经信委、人社局的各项科技政策,认真研读分析调研企业情况,结合创新中心自身申报能力,筛选了10项政策作为重点进行深入学习解读,并集中对企业进行宣传推广,精准服务企业项目申报需求。目前已同2家企业恒亚电工(昆山)有限公司、惠众机电有限公司签订项目申报委托协议,恒亚电工的“对台科技合作”项目申报进行中;惠众机电的“机器换人”项目2020年进行申报。
2019年度,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职后教育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各类社会培训991人。社会培训内容涉及养老护理员、钳工、维修电工、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汽车维修工、茶艺师、面点师等项目。
学院与昆山市劳动局、昆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昆山市人力资源市场合作建立了政、行、企、校技能型人才共享平台;2018-2019学年度,学院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达900人次。
五、职业技能鉴定情况
表6 近2年职业资格鉴定情况
级别
|
2018项目数
|
2017-2018学年
(人次)
|
2019项目数
|
2018-2019学年
(人次)
|
高级
|
5
|
250
|
8
|
2336
|
中级
|
20
|
1858
|
7
|
1308
|
初级
|
8
|
1012
|
12
|
2088
|
合计
|
33
|
3120
|
27
|
5732
|
2018-2019学年度,学院共组织职业培训2500人次、47510人日,自主开展鉴定的职业技能工种12个。
第三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发展方式发生转变,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迎来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转变,高教效益显著提高,经费平稳增加,结构逐渐优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大学功能充分发挥。
由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高教发展方式也发生变化,社会与公众对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迫切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严重短缺的矛盾凸显出来。
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市场化趋势不断进深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巨大,众高校引进多渠道办学资金,大学生缴费入学等变化使得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由政府和学校变为社会和学生,学生由受教育者逐渐变为教育消费者。他们更加关注教育的收益率,维权意识,民主诉求意识增强,提高教育质量及改善生活条件的诉求增强。
二、改进及发展方向
1.转变观念,树立四个意识
⑴树立市场意识
面对高校教育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趋势,高校教师要转变旧有观念,从教育的主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坚持双主体原则,尊重学生教育消费主体的地位,从供给方面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其满意优质教育服务。
⑵树立服务意识
伴随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教师要不断树立服务意识。服务于学生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其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服务;服务于教育发展规律,教师要从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科学教育理念的传播者,从课堂的独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则服务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⑶树立创新意识
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环境下,教师要勇于开拓创新,发现并解决教育过程各个领域和环节中的关键问题,不断革新自我,突破自我。
2.砥砺前行,适应科技发展
新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以互联网为架构的现代生产工具和信息传播媒介迅猛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智能化、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新时代。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机器首次拥有逻辑判断能力,且逐步匹敌和超越人类的思维能力。信息化趋势的长足发展也使得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血液”的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呈现模式发生变化,具备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首先,应对智能化挑战。高校教师应顺应时代特点,把握好智能化发展现状和趋势,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便捷性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凸显人所特有的感性思维和创造性。
其次,应对信息化挑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48.8%;手机网民5.94亿。其中大学生占比11.8%,数量十分可观。伴随着微信、qq、各类手机APP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率的上升,大学生日常接收和阅读信息过程呈现出碎片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不免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就存在断章取义、是非不明、思维涣散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具备较高的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引领学生的学习走向科学化、自主化和自律化。
3.大胆开拓,推进“三教改革”
⑴“教师”的改革
对“教师”的改革,应以“双向双融通”为主要途径,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加大培训和引进力度,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建立结构化师资团队,构建“功能整合、结构合理、任务明确”的结构化的师资团队;启动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办法,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⑵ “教材”的改革
按照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编写或开发教材的顺序进行改革,一是在教材内容上打破学科体系、知识本位的束缚,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关注技术发展带来的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变化;二是完善教材形态,尽量采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增大数字信息化教材资源,形成“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体系。
⑶“教法”的改革
伴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市场化,学生由传统被教育对象逐渐变为教学消费者,尝试将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自主式教学等新手段带入教学过程中十分必要。推广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数字课程,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需求。